好文: 希特勒為什么恨猶太人

自從被羅馬帝國亡國,猶太人四処流散,遷徙到歐洲的猶太人只能在社會底層生活,那時候的歐洲,土地是最寶貴的,社會是重農抑商的,地主不愿意猶太人接觸自己的土地,猶太人不得已而從商。多年下來,猶太人積累財富逐漸富有,幾百年來,基本上掌握了歐洲的經濟命脈和眾多銀行,也包括了德國中央銀行。

德國人的信仰是基督教,德皇是整個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生活在德國的猶太人,信仰的是猶太教,自認為是上帝的選民。兩個民族自豪感的對撞,宗教感情的社會化,逐漸衍化成一種普遍厭惡猶太人的社會心態。

1914,一戰爆發,由于戰爭需要大量借款,德國在戰爭初期實行金本位制,政府承諾可將貨幣兌換成黃金,以此來保證貨幣的價值,因為貨幣兌換黃金的數量太多,1914年8月4日,德國國家銀行(德國中央銀行)暫停了貨幣的黃金兌換,這樣就可以自由印制鈔票。

1918年11月11日世界第一次大戰,德國投降宣告結束,簽署凡爾賽條約。這在當時的德國國內,很多人是無法接受的!因為當時德國民眾一直認為,德軍所向披靡,德國領土從未被占領過,其實這是德國最高指揮官魯登道夫向威廉二世和文官集團隱瞞了真相,并繼續許以德國民眾誘人的承諾的謊言。

1918年9月底,陸軍元帥興登堡和上將魯登道夫這兩位最高軍事指揮部的長官,覲見德皇威廉二世,坦陳德國必須謀求停戰,要求德皇主動聯系美國政府,爭取結束戰爭。要想讓美國人認真坐下和自己談判,就得拿出誠意,美國人最想看到的就是德國國內出現改革的跡象。于是,興登堡和魯登道夫,這兩個對德國實行了兩年軍事獨裁的將軍,孤注一擲開始了民主化進程。當年10月底,德國搖身一變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10月的最后幾天,就在美國和德國正在談判的時候,基爾港的水兵還是接到出海和英國作戰的命令。基爾港的德軍軍官和水兵為此發生嚴重分歧,軍官認為,與其屈辱求和,不如戰死,而水兵們認為,已經看到了和平的希望,為什么還需陪葬?于是士兵抗拒海軍的出兵命令。

10月29日,基爾水兵嘩變,叛亂很快從艦上的水兵蔓延到城里的駐軍,又遍及全城的工人,隨后,革命通過鐵路從基爾向德國各大城市傳播,人們呼吁結束戰爭,罷黜德皇,建立新的民主政府。11月9日,參與罷工的工人和士兵涌入城市中心,為了維持國家秩序,馬克斯親王將首相讓給了社會民主黨首腦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同日,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意志共和國(威瑪共和國)宣告成立。

其實在威瑪共和國成立初期,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艾伯特原本有機會扭轉局勢,將戰爭責任推給德皇及其將軍,并趁機在政府部門、中央部委、武裝部隊、官僚體系、商人階層中清除那些敵視民主的保守勢力,但是艾伯特過于懼怕布爾什維克的影響,擔心德國會復制俄國革命。于是,他與舊的精英階層達成妥協,讓德國那些保守、反民主、反共、反猶的精英逃過一劫,最終鑄成大錯。

11月11日,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魯登道夫營造的假象讓德國民眾認為德軍一定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面對突如其來的德國戰敗,英國將軍尼爾·馬爾科姆的一句話:「你們就像被人在后面捅了一刀,對嗎?」成為了右派攻擊威瑪政府的話柄,在德國國內流傳,德國民眾普遍認為是因為國內勢力的出賣而最終失敗,將戰爭的一切責任歸咎于當時爆發革命成立的威瑪政府,指責他們在戰爭期間煽動叛亂,煽動軍工業工人罷工,謀取利益,軍隊在前方打仗而威瑪在家里搞政變!稱威瑪政府領導層和為富不仁的猶太人為"十一月罪犯" ,是在德國背后捅刀子的人,威瑪政府還代表德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他們的行為是叛國行為,與德國民族主義相悖。

"十一月罪人" ,意指負責簽署凡爾賽條約的政府官員,共產黨人和猶太人。還包括了那些不夠愛國或不支持軍國主義的德國人。其中領導威瑪共和政府的核心成員是猶太人,因此猶太人就被扣上了國家叛徒的帽子。

猶太人在戰爭中的表現,埋下了德國人仇視猶太人的種子:

1 一戰德軍參戰人數1325萬人,猶太人參戰9萬人,光這一點,德國人便極其不滿。

2 前方在打仗,猶太人卻在國內發動革命,推翻帝國另立威瑪共和國,這頂"對自己人捅刀子"的帽子,更讓德國人的憤怒到達沸點!

3 戰后英國對歐陸封鎖長達一年,使得德國物資匱乏,人民如墮冰炭,此時,基本上壟斷了德國的經濟命脈的猶太人,面對許多生活困難,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解決的德國人,居然哄抬物價,寧愿把過期食品扔掉也不降價出售,只為私利,不顧大眾死活的作法,使德國民眾對其怨恨極深!對他們十分仇視,認為他們唯利是圖、為富不仁。

猶太人建立了威瑪政權,德國戰敗,簽署《凡爾賽條約》,面臨國內破敗的經濟景況,和龐大的戰爭債務,除了發行大量的債券,政府還需要更多的錢,他們面臨的選擇是直接向富人征稅(富人是唯一有能力出錢的人),或是通過印鈔間接向富人征稅(印鈔會讓債權人的債券貶值),而威瑪兩者都做了。

德國背負著巨大的國內債務和外債,印鈔最初的目的是為政府的赤字提供資金,減輕債務負擔,作法是通過從中央銀行獲得現金,以面值提前贖回其長期債務,或者將其長期債券轉換成短期國庫券,消除政府破產的威脅。

德國戰敗,國內物資極其匱乏,食物嚴重不足,政治動亂,民怨沸騰,工資和物價不斷攀升。再加上《凡爾賽條約》天價的賠償金,連帶經濟也受到巨大沖擊,讓蕭條的經濟雪上加霜,威瑪政府為了平息民怨,刺激經濟,因此政府就使馬克匯率貶值,增加出口,認為貨幣貶值會刺激商品經濟,增加市場競爭力。同時實行財政擴張,大幅度增加政府支出,以刺激經濟。這種財政政策加之放松戰時物價管制和公共債務飆升,成為了日后物價失控,惡性通貨膨脹之源。

威瑪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借助于通貨膨脹可以增加出口,并通過貨幣貶值來減少實際賠款,于是大量的印鈔,將加速通脹作為一種征稅手段。

威瑪政府制定一系列的重稅政策,作為一項額外的財富稅,政府將一定比例的公共和私人公司的股權交給國家,也就是說德國的錢便全跑到了猶太人手里。猶太人在德國的職業基本都是商人教授高官議員,掌握德國政經的命脈,政府的財政支出政策,大部分都是對商業資本的補貼(政府資助企業提高薪酬的支出,住房建設補貼,商船隊的補貼等)。當德國人民默默的償還戰爭賠償的時候,猶太人沒有任何損失,他們享受一切,德國人對猶太人的仇恨深入骨髓...

面對德國經濟的蕭條,猶太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為了挽救經濟,德國中央銀行採行德國馬克無限度貶值,隨著價格的上漲,印制的鈔票逐漸失去實際價值,到1923年,面額為數億的鈔票,不足以購買任何東西。1923年11月,1美元可兌換4,210,500,000,000德國馬克。一瞬間德國人民幾十年的勞動積蓄全部化為烏有,而猶太商人大量囤積物資,高價出售,德國人集體被洗劫一空!

在當時,猶太人控制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經濟,也間接地控制德國的長遠發展和戰略擴張,德國在歐洲不具備地理優勢,沒有石油,受到英法等國的壓制,德國的任何產品都打不開市場,拯救德國唯一的辦法只有戰爭,但是控制歐洲經濟,占據德國議會的猶太人對德國的前途并不在乎,他們更關心的是自己的錢袋會受到戰爭的影響,猶太人便成了德國人自救的阻礙。

繼之而起的納粹黨,二戰前,希特勒準備戰爭,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物資,剛經歷金融危機的猶太人,又故態復萌,寧愿把成箱的牛奶倒掉,也不愿意將他們的物資贊助給納粹黨。希特勒十分不滿手握財富卻拒絕幫助國家度過經濟危機的猶太人。基于德國人對于猶太人叛徒的普遍認知,希特勒極其仇恨這樣的行徑,為了強化法西斯的經濟基礎,遂決定以各種方式剝奪猶太人,打算用武力讓他們妥協,把成批的猶太人送去集中營,再去搜刮他們的財物。

希特勒除了因為政治上的原因必須對猶太人除之而后快,更有因為個人的生活經驗、文化背景形成的對于猶太人根深蒂固的成見而固化的仇恨心理。

1 希特勒18歲的時候,母親得了乳腺癌,死于醫藥引發的血液中毒,施行治療的醫生是猶太人。希特勒認定是這位猶太醫生用藥不當把母親給害死的,在心中埋下了痛恨猶太人的禍根。

2 希特勒年輕時最愛的女人跟著一個猶太男人跑了!

3 希特勒在維也納漂泊時,與一個猶太妓女發生了性關系,因此染上了梅毒。他認為梅毒是猶太人故意散播的瘟疫,在《我的奮斗》寫到:「抗擊梅毒,猶太人的疾病,應該成為整個日耳曼民族的任務...只有消滅猶太人,民族才能重獲健康。亅他對猶太人只有滔天的仇恨了!

4 希特勒最恨共產主義,而猶太人支持宣揚共產主義,威瑪的經驗證明共產主義只是把錢都裝進了政府的腰包,而肥了猶太資本家。希特勒從政治事務的角度觀察猶太人,他們是表里不一,陰險狡詐 。

5 千年來歐洲各國的反猶傳統,長期驅逐猶太人。是因為歐洲人長久以來認為猶太人生性貪婪,陰險狡詐,冷酷無情,而猶太人太過精明,智力遠在歐人之上,這讓歐洲人在與猶太人打交道時非常害怕,他們認為猶太人是世界的禍根。

6 猶太人很團結,種族意識根深蒂固,較難融入其他民族,造成了日耳曼人認為猶太人只為自身利益考量的一種認識,加深了日耳曼與猶太的隔閡和對抗。

希特勒的納粹主義思想之一就是日耳曼主義,德意志民族是最優秀的民族,為了提升其種族優越,理所當然地拿劣等的猶太民族開刀!

基于種種的歷史、文化的原因,利用國內對《凡爾賽和約》的痛恨,宗教的敵視,民族復仇的情緒,矛頭便指向了國家叛徒猶太人的身上。

文章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