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璇教授紀念文集(關于曾昭璇教授紀念文集的簡介)

作者:阿瑞

韶關坪石已開始種下杜鵑花,明年三月鐵嶺杜鵑花再開時,武水山坡也許將出現漫山遍野的花海,報答1940-1945年堅守于斯、不放棄夢想、冒著生命危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師生們。到那時,坪石小鎮與梅花村已經修繕好的古驛道,將成為廣東的師生們樂于常往之地。這將推動當地旅游業、科技的發展,讓粵北山區的百姓能夠擺脫貧困,也是對80年前種菜、耕田養育廣東學子的坪石百姓們遲到的報答。當年到此的師生生存下來,使得科學文明的火種傳遞至今。

吳尚時先生于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踏足粵北古道,走遍粵北。在《樂昌峽》一文中有記載:峽南邊有一重要通道,由坪石循峽區山脈之西麓南下,經梅花街大橋而至乳源城,長凡80公里,由此轉用水運。[1]吳夫人李慰慈女士回憶到:到了坪石,在當時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一邊進行講課,一邊帶學生、助教作大量考察,湘、粵一帶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們的足跡。有一次,竟迎面而遇見猛虎,他們躲進了廟里,《粵北紅色巖系》等論文就是這時期考察的結果。[2]這是粵北南粵古驛道的絕佳好故事。1941年中山大學地理系繪制的半年內完成的調查路線圖,每星期一、二次,長則每月一次補充更新一次。梅花村、大坪村在圖中均有標記。對梅花村地區的分析,吳先生專門有論文《廣東梅花街幅讀圖方法舉例》講述。

圖為1941年中山大學地理系繪制的半年內完成的調查路線圖,每星期一、二次,長則每月一次補充更新一次。[引自司徒尚紀著《吳尚時》一書(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圖為中山大學地理系繪制的梅花街地形總圖。[引自司徒尚紀著《吳尚時》一書(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坪石老街需要利用歷史建筑設立一座紀念性的專業圖書館,中國圖書館學奠基人之一杜定友先生在此度過最艱難守家產的日子。杜定友先生是于1945年8月18日乘最后一班火車離開坪石前往樂昌。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書樓在1934年是為全國大學之冠,擁有21萬冊中外圖書、90萬冊雜志,在遷徙中共使用了299個木箱裝運,但留存在原校址內的還有13萬冊。抗戰勝利后,杜定友先生四處奔波,搶救回來3萬多冊,但仍有19.3萬冊損失。[3]杜定友館長痛心疾首地寫道:1945年1月17日,坪石告急,倉惶萬狀。走樂昌,敵繼至。奔石塘,旋失陷。退厚里,距敵僅五里,再退仁化,蟄居赤石徑,凡八閏月,衣食不繼,艱辛備嘗。三十年來,積稿盈尺,化為灰燼。人生計劃,粉碎無遺。每一念及,痛不欲生。[4]他回憶:1939年2月抵澄江,不及二年,于1940年9月,又奉命遷回粵北坪石。鄉居沒有大房子,圖書館分設13個單位,主任室就設在家里,我變為‘無兵司令’,但全校之圖書及館員,由總館統一調配,此時館務最上軌道。[5]

今天,如果將在抗戰時期于坪石開展研究和教學的書籍,比如黃際遇和詹安泰等人作品集收集起來,不失一獨特的圖書館。坪石老街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舊址還在,當時第一圖書館就在老街上為民眾服務,沿線利用及展示方式的突破,形成老街的肌理,這里是最重要的懷念之地。

圖為與坪石研究和教學有關的黃際遇和詹安泰的作品集。

圖為坪石老街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舊址現狀。(參照歷史照片廣同會館的尺度,作者繪制)

建立研究院在當時全國僅有三家,中大就是其中之一,羅玉中先生就在研究院讀書,教學在哪里、田野考察就在哪里。在戰爭年代為地方政府提供科學基本勘探資料,除了吳尚時先生外,還有一位特別要提及的大師,中國近代土壤學先驅、著名農業教育家鄧值儀,1935年創建中山大學研究院土壤部,他的著作《土壤學》標志著中國土壤學科體系的建立。中山大學農學院遷徙到坪石,作為中大農學院院長,對粵北地區的土壤進行深入研究。1952年,他成為華南農學院的領軍人物繼續土壤研究,1957年工作過勞而腦溢血去世。坪石,也是華南農學院火種傳播之地。

理學院舊址現狀可以成為當時大課室的代表空間。當時理學院人才輩出,天文數學系任教的趙卻民教授進進出出于此,黃際遇先生也常入此地上課,盧鶴紱先生有了舊廟新聲之感慨。

圖為理學院舊址現狀。(作者繪制)

理學院地理系特別引人注目,坪石時期的中山大學是培養中國地理學家的搖籃,是紅巖系學說的誕生地,是珠江三角洲地理概念確立之所。在坪石中山大學地理系求學而成大家者眾多,除吳尚時弟子曾昭璇之外,還有以下眾多影響中國地理界的名家:

何大章,于1938年從中大地理系畢業,留校任教,氣候學家,曾任華南師范學院地理系主任、廣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員。

陳小澄,于1938年從中大地理系畢業,留校任教,曾任華南師范學院地理系、廣州師范學院教授。

羅開富,于1931年考入中大,1939年隨吳先生在云南澄江調研,1946年在美國克拉克大學獲博士學位,曾任廣州地理研究所所長。

林嘉秀,于1938年畢業,留校任教,曾任廣雅中學等多所中學地理老師。

羅來興,于1938年入學,1942年畢業,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地貌學家。

張保升,于1941年從中大地理系畢業,為西北大學教授、地貌學家。

鐘功甫,于1941年從中大地理系畢業,為廣州地理所研究員、農業區劃和生態農業地學家,1958年開始研究‘桑基魚塘’。

鐘衍威,于1941年從中大地理系畢業,留校任教,為中大地理系副主任、人文地理學者。

徐俊鳴,于1935年畢業,留校任教,為歷史地理學家。

梅甸初,于1941年畢業,為華南師范大學教授。[6]

曾經在坪石學習和工作生活,后來成為院士的中大師生需要慢慢尋找統計,但至少我們知道盧鶴紱、丁潁,還有一位女院士——曾于培道女中和中大理學院學習的黃翠芬,苦難磨練了年少時期的他(她),他們的學術品質形成于斯。

1921年,黃翠芬出生于廣東臺山,于1934-1937年為培道女中學生,1940年被嶺南大學化學系錄取,因廣州淪陷,學校搬至香港,但香港又失守,她逃出香港,途經澳門,最終跋涉至粵北坪石,借讀于中山大學理學院,后赴美國學習,獲碩士學位。1954年,在海上漂泊56天后返回祖國,長期從事研究工作,曾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11月29日回母校(現在廣州七中)時,特用方言做報告。[7]她是中國分子遺傳學家、中國基因工程創始人,于1996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1年去世。

坪石培聯,始于1941年,止于1944年。培聯9月開學,初一至高三共8個班、300余學生。1944年6月匆匆考試后疏散。盡管彼時日軍進逼,仍于9月份復課。1945年1月17日停課疏散。1940年鄺樂生校長親赴坪石考察校址,在坪石任職于培聯中學。溫耀斌于1935年就任培道女中校長,他與鄺樂生校長在1940年同行韶關選址。1943年鄺先生去世。鄺先生出生于從化,從小就讀于培正,留校任教體育主任、教務長等職,一直到校長,許崇清先生任教育廳長時,特別給予了獎許。

圖為根據歷史地圖筆者推測的培聯中學平面圖。(作者繪制)

圖為參照歷史照片繪制的培聯中學大禮堂。(作者繪制)

培道女中出現了一群特別學生——女飛行員。1921年畢業的張瑞芬,1932年在美國成為第一位獲得華人飛行執照的女子,她于1937年曾在鹽湖幫助培養中國飛行員。后有來者:1946年,陳天思進入培道女中就讀,在1951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熱潮中報名參軍,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女飛行員。

與坪石有關系的培道學生還有陳為雄,1943屆,于1938年入培道,1943年畢業后在韶關樂昌考入中山大學醫學院,為中國放射學專家。梁碧兒,于1936年就讀培道高中一年級,1941年入樂昌中大醫學院,為基層模范醫生。1953年,培道改為公校,改名廣州第二女子中學。1956年改為三十中,1958年為廣州師范學校。

這里是眾多人文學者度過青春年華的地方,而鐵嶺可辨的僅存一棟西式的歷史建筑,當初在這棟樓進進出出的是影響中國人文學科的諸多大師。被稱為民俗學之父鐘敬文教授在其后七年的中大生涯,四年是在坪石度過的。早期1927年秋,他到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系任助教,同年11月與顧頡剛、容肇祖、董作賓等發起成立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并先后參加《民間文藝》《民俗》周刊和民俗叢書的編輯工作。1941年初,鐘敬文結束戰地之行,來到中大文學院任職,于1942年寫成《歷史的公正》一文。鐘先生在粵北時期創作的戰地報告文學、黃際遇先生的若干著作、詹安泰在這里筆耕的若干詞學著作、朱謙之教授的論文,至今仍值得我們一讀。

圖為鐘敬文參與教學的文學院舊址現狀。(作者繪制)

杜先生回憶當年在坪石的日子,也有開心的時候。1944年4月4日,同事們在坪石為杜定友先生服務中大十周年舉行集會紀念,并贈詩結集《棠棣集》。11月11日校慶,圖書館同事演出三幕話劇《如此后方》,足見當時盡管戰局緊張,校慶活動仍很活躍。當時選擇11月11日為校慶是因這天為孫中山先生的誕辰。實際上,孫中山先生的誕辰是11月12日,1951年許崇清校長致函宋慶齡,得到贊同后改為以11月12日為中山大學校慶。今年11月12日是中山大學95周年校慶,12月2日是培正、培道校慶130周年,自然是熱鬧的日子。這樣日子,更不要忘卻堅守在坪石教學、現代天文學教育開創者之一、1941年前往坪石在天文數學系任教的趙卻民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朱謙之教授等,他們是冒著生命危險在炮聲中上課。至今,通過東北大學、北京大學多方的尋找,仍然沒有找到以身殉國的建工系主任衛梓松先生的照片,來到工學院本部舊址面前,我只能想象衛梓松先生進出三星坪工學院本部匆忙的背影……

圖為歷史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本部,即華南理工大學前身。(作者繪制)

坪石還是多名著名教授孩子的出生地。我們知道的有盧鶴紱大兒子和馬思聰二女兒,方言學家詹伯慧是隨父親詹安泰到此入小校,學會了粵語,為日后成為中國方言學科領軍人物打下基礎,是真正的坪石兒女。史跡還有待挖掘,粵北故事精彩勵志,因為這里經歷了磨難與解惑,才有開滿鮮花的今天和明天。

圖為為粵北辦學舊址活化利用的構思圖。(作者繪制)

注釋:

[1]廣東省地理學會編:《華南地理文獻選集》,科學普及出版社,1985年,第87頁。原載于1936年中大地理系《地理集刊》。

[2]廣東省地理學會編:《華南地理文獻選集》,科學普及出版社,1985年,第3-8頁。

[3]黎潔華:《抗日戰爭中山大學圖書館遭劫記》,《廣東黨史》,2006年第6期。

[4]杜定友著:錢唐、錢亮、錢亞新整理:《我與中大》,《廣東圖書館學刊》1986年第1期,第46頁。

[5]杜定友著:錢唐、錢亮、錢亞新整理:《我與中大》,《廣東圖書館學刊》1986年第1期,第44頁。

[6]司徒尚紀著:《吳尚時》,廣東省人民出版社,1995年。

[7]廣州培道校友會編:《培道和她的女兒們——獻給母校建校120周年》,2008年。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本站所刊文章僅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