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歷史上,清朝地方上的行政區劃管理結構為省、府(直隸州)、縣(州)三級,和今天的省、地級市、縣(縣級市)也是三級的結構極為相似,所以作為省和縣之間的管理層級,今天地級市和清朝府可以視為是基本相似的。
清朝的江蘇省和2008年的江蘇省對比
如果拿今天江蘇省和清朝江蘇省地圖相對比,會發現江蘇省長江以南的區域在地級市和府的層級設置上變化并不算太大,今天比起清朝來少了松江府和太倉直隸州的范圍,成為了上海市,卻多了個無錫市。但是長江以北的變化就比較大了,清朝時僅有徐州府、淮安府、揚州府3個府和海州、通州2個直隸州,但是今天卻有徐州、南通、連云港、淮安、鹽城、揚州、泰州、宿遷8個地級市,比起清朝來多了3個地級(府)單位。這樣的變化就打破了清朝時江蘇省所設置府管轄范圍的格局,而其中以清朝淮安府、今天淮安市兩者對比變化最大。
清朝的淮安府和今天的淮安市對比
今天淮安市和清朝淮安府所轄范圍對比
清末,淮安府共轄山陽、清河、鹽城、阜寧、安東、桃源6縣,也就俗稱的淮六屬。
今天,淮安市則轄清江浦區、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4區3縣。
雖然清朝時淮安府僅6縣,但其東部邊界卻已達大海,而今天淮安市最東部的縣為漣水縣,距離大海要相隔好幾個縣,直線距離有近百公里。
發生變化的方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清朝淮安府的4個縣到了民國時期被改名
民國二年(1913年)在廢府存縣運動中,清朝時期的淮安府被撤銷,各縣直轄于省;1914年,國民政府又推行更改同名縣運動,江蘇淮安府的清河縣、安東縣、桃源縣、山陽縣因分別與河北、遼寧、湖南、陜西幾個省的縣同名,所以分別改為淮陰縣、漣水縣、泗陽縣、淮安縣。
1895年時的淮安府
淮安東部新設立鹽城專區(鹽城地區、鹽城市),原清朝淮安府2個縣被劃走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以鹽城、濱海、射陽、阜寧、漣東、淮安、建陽等縣設立鹽城專區,清朝時的鹽城、阜寧兩縣歸屬鹽城專區。
設立地級宿遷市時,泗陽縣被劃走
1996年,設立地級宿遷市,泗陽縣由淮陰市劃至宿遷市。
新建了一個洪澤縣
抗日戰爭時期,新四軍開辟洪澤湖地區根據地后,建立了淮寶縣和洪澤縣,后撤銷。1956年5月又重新設置了洪澤縣,2016年7月,撤銷洪澤縣,設立淮安市洪澤區,以原洪澤縣的行政區域為洪澤區的行政區域。
清朝的清河縣地圖,紅圈處為洪澤區
從其他地區劃入了兩個縣
1971年將六合地區所屬的盱眙縣、金湖縣2個縣劃入淮陰地區。
盱眙縣在歷史上一直屬于安徽省,后來在1955年為加強對洪澤湖管理,劃歸江蘇省,屬淮陰專區,1966年改屬新設置的六合專區。
清朝的寶應縣圖,紅圈處為今天金湖縣城
金湖縣其實也是一個新設立的縣,1958年4月寶應縣在寶應湖西地區設立湖西工委暨湖西辦事處,1960年4月29日國務院全體第100次會議通過設立金湖縣的決定,設立金湖縣,以寶應縣的寶應湖西地區為金湖縣的行政區域,當時屬揚州專區,1966 年3 月,設立六合專區,金湖縣被劃入。
1971 年3 月,六合專區被撤銷,盱眙縣、金湖縣改隸淮陰地區。
淮安淮陰清江一帶變化更為頻繁、混亂
這三個地方距離并不算遠,在清朝時期分別為山陽、清河兩縣之地,其中山陽縣城還是淮安府治所在。清河縣由于受到淮河、黃河的共同影響,縣城反復受水災,就遷到了從山陽縣劃過來的水運樞紐清江浦鎮。
民國時期,山陽縣改名為淮安縣、清河縣改名為淮陰縣。新中國成立之后,在淮陰縣城清江浦設立了淮陰專區,管轄淮陰、淮寶、泗陽、沭陽、灌云、宿遷、睢寧、新安、邳睢、漣水等10縣。
1966年地圖上的清江市
1950年底在清江浦設清江市,1958年改淮陰市,1964年又復名清江市,此時的清江市又同時是淮陰縣縣城,直到70年代淮陰縣城從清江浦遷到了以王營鎮。
而清江市在1983年改設為地級淮陰市,清江浦成為市區,管轄淮陰縣、淮安縣等縣。1987年,淮安縣成為縣級淮安市,由地級淮陰市代管。
2008年地圖上的楚州區
2000年的時候,地級淮陰市改名為淮安市,而縣級淮安市撤銷后成為楚州區,原淮陰縣撤銷后成為淮陰區。這樣一來就有些讓人摸不清頭腦了:一開始地級的淮陰市管著縣級淮安市,在人們的稱呼中,淮陰是指清江浦,而淮安就是指老淮安城。但由于行政區劃調整,原淮陰變成了淮安,原淮安則變成了楚州,而原來的王營(淮陰縣城)卻又變成了淮陰。說起淮安、淮陰來讓人弄不清楚哪跟哪了。
淮安市區、清江浦區、淮陰區古今天對比圖
2012年楚州區改名為淮安區,2015年,市政府駐地又從清江浦區遷移到淮安區境內,到了這個時候,基本上能夠理順了淮安和淮陰,但是地級淮安市的主城區還是在清江浦,老淮安城又距離主城區較遠,還是有點像縣城的樣子。如果外地人去淮安還是需要說明到底是清江浦還是老淮安的。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