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是什么意思

中等收入陷阱這一提法最早可追溯到上個世紀90年代,2006年世界銀行在其研究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這個概念,意為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導致經濟增長動力不足,最終出現經濟停滯的一種狀態。

有關中等收入陷阱的論述受到了政界和學界的廣泛關注。為何有些國家可以在較短時間由中等收入階段過渡到高收入階段,大部分中等收入國家卻出現了停滯,遲遲無法跨越陷阱?在中等收入發展階段,導致國家之間產生分化的因素很多,包括人口紅利、勞動力供給增速、勞動生產率增速、經濟開放程度、市場準入限制降低、外部環境、社會穩定程度以及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等。人們發現,落入陷阱的國家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既喪失了與低收入、低工資經濟體在制造業方面的競爭優勢,也沒有能力同發達經濟體在高技術創新領域展開競爭,經濟無法由依靠廉價勞動力或資源能源類自然稟賦向依靠高生產率導向的增長模式轉變。

實際上,收入陷阱是指一種均衡狀態,即在一些促進人均收入提高的因素發揮作用之后,由于此類因素具有某種程度的不可持續性,其他制約因素又會將其作用抵消,因而人均收入增長陷入停滯。這也說明,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是不同的,在低收入階段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增長的動力因素到中等收入階段很可能失效。可見,能否在中等收入階段成功轉換增長動力機制、調整發展結構,是一個國家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本文源自中國經濟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