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的單位是什么啊(中央處理器核心運)

如果本文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點贊、收藏、轉發給朋友,讓我有持續創作的動力

今天來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CPU的相關知識吧。首先,CPU是做什么的?

CPU簡介(摘自百度百科)中央處理器(CPU),是電子計算機的主要設備之一,電腦中的核心配件,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件中的數據。在計算機體系結構中,CPU 是對計算機的所有硬件資源(如存儲器、輸入輸出單元) 進行控制調配、執行通用運算的核心硬件單元,是計算機的運算和控制核心。

簡單來說,我們操作電腦,就相當于給電腦出了一道又一道的題目,而CPU就負責解題——是不是和我們的大腦功能很相似呢?

因此,在電腦(尤其是DIY臺式機)的選購中,選好一款合適的CPU是非常重要的。CPU如何命名?CPU的命名有什么玄機?相信你看了下面一段就能明白。

CPU叫這些名字

目前PC界有兩家主要的CPU廠商,分別是藍廠——Intel:

和紅廠——AMD:

先看看CPU姓什么吧。下圖展示這兩家近幾年的產品系列,一些太古老的就不列入其中了:

現階段電腦的CPU主要采用酷睿和銳龍的CPU,別的系列用的不多,像至強E3、A系列APU,FX農機系列現在都已經停更了。

試一試

找出下圖中配置單和筆記本電腦配置表中的CPU:

答案如下:

這些都是CPU!相信以后看到一臺電腦的配置表,你可以第一時間找到CPU型號了。

了解完CPU姓什么之后,我們需要進一步了解它的全名。CPU的全名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產品系列和代號:CPU的定位代際:表明屬于該系列第幾代產品定位:同一代產品中的定位,數字越大定位越高

PS:Intel的移動端CPU會用不同數字代表不同的功耗,比如i5-1135G7就代表TDP=12-28W,而i5-1130G7就代表TDP=7-15W。

后綴:不同含義(后面一節專門介紹后綴)

看到這里,相信CPU的名字對于你來說,不是什么謎語了。

CPU后綴的學問

由于CPU的后綴相當復雜,所以這里獨立用一節來解釋。先看桌面端CPU(臺式機)的吧:

AMD和Intel桌面端后綴的最大區別,就是Intel家沒有后綴的CPU不能超頻,只有帶K的和帶X/XE的可以超;而AMD銳龍和線程撕裂者系列,無論什么后綴,全系列支持超頻。

再來看看移動端CPU(筆記本電腦)的后綴吧:

移動端CPU的后綴比較復雜,尤其是Intel的。Intel在10代和11代低壓酷睿采用了一種全新的命名方式——即用不同的定位名區分不同功耗的CPU,而后綴則用來區分核顯,比如i5-1035G7,核顯性能強于i5-1035G4。

隨著CPU性能的發展和輕薄本散熱性能的提高,低壓和標壓的鴻溝逐漸模糊,買筆記本的時候更應該關注能跑到多少W,而不是標壓/低壓。

▲小新Pro14宣傳圖

從命名看性能

廠商給CPU命名,自然是希望消費者能一眼看出性能差別(不過我覺得這一目的沒有達到),我們應該怎樣判斷CPU的性能呢?

還是從這張圖入手:

產品系列:數字越大,性能越強

例:R9 5900X>R7 5800X

代際:數字越大,越新,性能往往越強

例:R7 5800X>R7 3800X

定位:數字越大,性能越強

例:R9 5950X>R9 5900X

后綴:一般來說帶K,帶X的性能更強,移動端則看功耗

例:i5-10600K>i5-10400F

那不同代際的不同定位之間,不同廠商之間的CPU怎么比較性能呢?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份天梯圖了。

我個人推薦使用超能網的天梯圖:

入口:https://topic.expreview.com/CPU/

這份天梯比較詳細,可供的CPU也比較齊全。

影響CPU性能的因素

在我看來,CPU的性能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決定(重要程度從上到下):

1、架構

決定CPU性能的最重要因素,體現CPU廠商功力。

拋開架構看核心和主頻是不合理的,當年AMD農機時代,多核高頻,游戲性能還比不如同時代的i3。同一代CPU的架構一般是一樣的,不同陣營的CPU可以通過評測來了解具體的架構。

▲AMD最新的Zen3架構

IPC,英文全稱Instruction Per Clock,中文翻譯過來就是每個時鐘的指令,代表了一款CPU的設計架構。CPU性能判斷標準公式是CPU性能=IPC(CPU每一時鐘周期內所執行的指令多少)×頻率(MHz時鐘速度)。

IPC越強,CPU性能就越強,因此Intel和AMD兩家都在不遺余力地提升自家CPU的IPC。

2、制程

一般來說,制程越先進,數值就越小,相同面積下能容納的晶體管數量就越多,CPU性能越強。比如同樣是4核心的CPU,7nm比14nm的要強得多。

從占地足足150平方米的ENIAC到現在小巧的PC,電腦體積之所以能越來越小,和CPU制程的發展息息相關。

3、核心和線程數

核心數很直觀,就是物理核心數,多少核就是多少核,如假包換。

現在不少CPU都有超線程技術,所謂超線程,就是一種提高核心利用率的方式,簡而言之就是能將一個物理核心虛擬成兩個線程,任務管理器看到的框框數目就是線程數。

注意:超線程只是一種提高核心利用率的技術,本質上不能代替物理核心!比如同種架構之下,4核心8線程,性能是不如6核6線程的。

4、主頻

主頻就是核心速度,顯示的是當前狀態下CPU的工作頻率。一般來說,主頻越高,運行速度越快,就好比汽車發動機,轉速越快,車速自然也就越快。

有一些比較老的軟件或者電腦書籍,會要求主頻XXGHz,但現在CPU的頻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一個叫睿頻的技術,無論Intel還是AMD都有,當需要的時候,CPU主頻會自動上去的。為了減少功耗,CPU是不會長時間高頻率運行的。

5、緩存

CPU高速緩存是用于減少處理器訪問內存所需平均時間的部件。當處理器發出內存訪問請求時,會先查看緩存內是否有請求數據。如果存在(命中),則不經訪問內存直接返回該數據;如果不存在(失效),則要先把內存中的相應數據載入緩存,再將其返回處理器。

緩存越大,CPU就可以更加從容地處理數據,不需要每次都訪問內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延遲,提升使用體驗。

常見問題Q&A

Q:i7一定比i5好嗎?

A:不一定,一切以天梯為準,比如i5 8600K就強于i7 7700K。而同一代,同一平臺的CPU,i7>i5>i3。

Q:筆記本低壓CPU就是垃圾?

A:不是的,現在筆記本低壓和標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主要看功耗。

Q:AMD的CPU跟NVIDIA的顯卡兼容不?

A:目前無論是N卡還是AMD的顯卡,接口是一樣的,都兼容。

Q:核心越多越好?主頻越高越好?

A:是的。但是僅限于同種架構的CPU進行比較,拋開架構比較就是耍流氓。當年FX9590,八核全核心5GHz,其綜合性能跟自家R5 1400差不多,游戲性能被吊打。

Q:散片就是山寨,小作坊產品?

A:不是,目前CPU除了Intel和AMD,別家沒有能力去山寨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