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人們可以看到古代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文學創作等方面的光輝成就,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在吸取了來自西方、特別是印度佛教藝術以后,是怎樣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石窟藝術。
在石窟藝術出現之前,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已經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具備了獨特的民族風格。中國的雕刻、泥塑、繪畫等藝術,都可以追溯到氏族社會的陶器制造工藝。以后如殷墟出土的白色大理石鳥獸雕刻,不僅勻稱生動,而且通體刻有花紋,表明中國遠在商代就具有了高超的雕刻技藝。周代的玉雕精美絕倫,西漢的大型動物石刻、原置于霍去病將軍墓前現陳列在陜西茂陵博物館的馬踏匈奴像都生動逼真,東漢的浮雕普遍盛行,這些藝術傳統都是一脈相承的。中國的古代繪畫碩果累累。我們從遠古時代那些陶器花紋,就可以看到中國的原始繪畫。以后繪畫又同古文字的產生緊密聯系在一起。到了魏晉時期,中國的傳統繪畫獨具一格,它以突出主題、不拘泥比例為其特征。這些傳統的民族藝術,對新出現的石窟藝術顯然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不過,由于石窟藝術首先是隨著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的,所以在前期,也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它所顯示的藝術風格大都帶有濃厚的外來色彩。這時期的石窟形制就表現出較多的印度石窟寺的痕跡。北魏的洞窟大都有長方形的前室,接近后壁處有一中心柱直通窟頂,中心柱是四方形的,四面鑿有佛龕,龕內放有佛像;或者為正方形主室而沒有中心柱,在四壁鑿佛龕安放佛像。這些都同印度的石窟形式有著密切關系。與此同時,這些洞窟的前面常常有人字坡形的窟頂,有的還鑿有椽子、斗拱等,這些又都是典型的中國民族風格。印度的石窟寺內是有一座舍利塔的,中國的工匠們則把塔改造為中心柱了。
在雕塑方面,由于莫高窟的崖壁是鵝卵石與沙土的混凝物,所以土質松脆,粘力不大而又軟硬不一。這樣的土質是不適宜在上面雕刻佛像的,因此洞窟內的佛像多是用泥塑成的。這種塑像一般是先用木條和草捆扎成身架,然后用泥包裹,再雕塑成形,最后涂染色彩。北魏塑像的特征是,佛和菩薩的體格都很高大,前額廣闊,鼻梁突起,發髻呈波狀或螺旋形。佛的面容一般都是清瘦威嚴,即便嘴角流露出一絲微笑,也仍然給人一種森嚴的感覺,令人敬而生畏。菩薩都是袒露出右臂,衣服緊貼身體。衣服的皺褶線條十分剛勁有力,缺少柔和感。可以看出,這些塑像的體格、相貌、衣著都有明顯的印度人特征。
壁畫是莫高窟給我們留下的最為輝煌的文化遺產。如果把洞中壁畫連接起來,可以長達三十公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讓人目不暇接。一般是先在洞壁上涂抹一層約二公分厚的泥,然后再涂上薄薄的白石灰粉。作畫時,先用赭紅色或淡黑色線條勾出輪廓來。所用顏料多是赭石、石青、朱砂、鉛粉等礦物質,所以畫出來好似涂了一層粉狀物,不透明,稱為水粉畫。這些礦物質顏料性狀比較穩定,以至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這些壁畫看起來仍然比較艷麗。
壁畫的內容一般包括佛的本生故事(指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生經歷)、經變(即佛經中的各種故事)、說法圖(指佛和眾菩薩羅漢等說法誦經的場面)以及藻井、邊飾圖案等答。有趣的是,壁畫中還把興造洞窟的主人也繪畫下來,稱為供養人。他們是現實社會中的人物,但又在壁畫中的佛國世界占據一角位置,表明了他們寄希望于來世的極樂世界。這些供養人的服裝、鞋帽以及他們的活動,為我們了解那個時代的服飾制度、生活習俗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北魏時期的壁畫內容,大多是宣揚苦行和犧牲,充滿了悲慘痛苦的氣氛,沒有幸福和歡樂,反映出那個戰亂動蕩的時代,人民遭受的苦難和絕望。這時期壁畫中的人物都比背景的山水房屋要大,這是中國繪畫在南北朝時具有的所謂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點,也表明了莫高窟壁畫自一開始就是以中國的傳統繪畫作為基礎的。但是畫中人物的線條常常粗獷硬直,這種風格是過去中國繪畫中所沒有的,顯然是外來文化影響的結果。畫中的描線都是一樣的粗細,好似彎曲的鐵絲,被稱為鐵線描,這也是從印度、西域傳來的畫法,它與中國傳統的揮灑奔放的風格完全兩樣。在繪畫時,還采取分層描出人物,先用深色描出最外的邊緣,越往中間越淺,中心部分點染白粉。這種由濃漸淡的畫法叫作暈染法或天竺畫法,立體感比較強,是吸取了印度的繪畫技巧。
面對著來自西方的印度佛教藝術,中國的藝術家們并沒有完全被動地接受這些外來文化,他們大膽地探索、追求,成功地堅持了自己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同時也努力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營養,終于創造出中國自己獨特而絢爛多彩的石窟藝術。所以自南北朝以后,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莫高窟的各種藝術成果中,印度的佛教藝術特色越來越不那么明顯和生硬了,它們逐漸熔化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之中。一般地說。隋代是這種演化的過渡時期。隋代石窟的形制,一方面承襲了北魏的樣式,同時也有變化。例如中心方柱上,只在三面鑿龕,龕也比較深。在正方形窟內,雖然沒有中心柱,但是增加了方形的壇,上面可以放置塑像。還有的方形窟,在窟頂上制做了覆斗形的藻井。這些新的變化都與唐朝的石窟形制比較接近。
隋代的塑像也出現新的變化,佛像面部開始豐滿起來,鼻梁也降低了,耳垂不斷加大,面部表情顯出雍容寬厚的氣度來。這說明,中國的雕塑大師們正在突破印度佛教藝術的規戒,努力塑造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佛像。這時期的塑像也有明顯的缺點,例如頭的比例大,上身偏長,臉部缺少表情,顯得呆板等等。莫高窟的隋代壁畫,無論在內容還是風格上也都有明顯的變化。這時說法圖在壁畫中逐漸減少,而經變得到發展。畫中的故事也改變了過去單幅畫的形式,而是以橫向排列的多幅連環畫來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過去菩薩像都是配在佛的兩旁,這時期單身菩薩像多了起來,他們有的身著世俗裝束,衣飾華麗,同現實生活中的婦女形象很接近了。在風格上,過去那種粗獷疏放的格調逐漸減少,而越來越講求工整細巧。
石窟藝術到了唐代發展到頂峰!這些光彩奪目的藝術精品,令人為之傾倒。這時期,外來的佛教藝術已經完全同中國的傳統藝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純熟的中國石窟藝術。
唐代的洞窟氣魄雄偉,洞內的中心柱完全不見了。洞窟分為前后室,塑像放在后室的佛龕中。窟頂作覆斗形,中心有四方的藻井。晚唐時,洞窟外還建造了木結構窟檐和廊道,上面彩繪華麗。工匠們創造性地把石窟建筑同傳統的未結構建筑結合在一起,發展了中國的古代建筑藝術。在莫高窟,這種木結構的窟檐、廊道,自晚唐、五代至宋都有建造,但是大部分已毀壞,幸存至今的還有六座,其中只有一座窟檐是屬于唐朝末年建造的。
唐朝的塑像,無論是佛還是菩薩,他們的相貌更像中國人了,而且富于性格心理的流露和神情的表達。我們看到,當時的能工巧匠們通過佛的坐立姿式、眼神手勢充分表現了佛的思維、說法等情態,十分生動逼真。佛的慈祥微笑、溫和莊重,很自然地引起了人們的親切而又虔敬的感情。我們還看到,那些菩薩像也被高超的工匠們成功地塑成人間的少女形象,他們秀美溫柔、智慧嫻雅,就連她們的衣裙也都能夠表現出絲綢的輕薄拂蕩。對于佛教的守護神天王、力士的塑像,工匠們是通過裸露的肌肉、暴露的青筋來體現他們的勇猛剛毅性格。這種既符合解剖科學又富于夸張的手法,具有十分強烈的表現力。
來源:說書人北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