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至鄭州汽車票多少錢一張

4月19日下午,長沙市奮力實施強省會戰略重大項目集中開工活動在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縣舉行,包括長沙自貿臨空區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項目在內的293個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預估總投資1209億元。

長沙推進強省會戰略又向前邁進一步。

2021年,湖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首次提出強省會戰略。長沙這座已跨入GDP萬億俱樂部千萬人口俱樂部,形成六大千億產業集群的中部省會城市,終于加入強省會競逐賽道。

俯瞰湖南長沙橘子洲大橋和橋下的橘子洲景區(2017年7月1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龍弘濤/攝

4月13日,湖南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長沙市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26年,長沙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萬億元左右,高質量發展主要指標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位居前列,對長株潭一體化和全省各市州協同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顯著增強;到2035年,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城市治理、生態建設、民生共享等現代化體系更加完善,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化城市。

實施‘強省會’戰略,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重大決策,是落實省委戰略部署的重點舉措,是加快推進長沙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吳桂英說。

省會長沙更強,不但引領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而且對長江中游城市群乃至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對中部崛起戰略、國內大循環的暢通,都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恰逢其時

提高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已成為各地培育建設城市群和都市圈的重要抓手。

長沙在此時提出強省會戰略,恰逢其時。 湖南省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專家童中賢說。

作為湖南省會,長沙不僅屬于新一線城市,且已躋身特大城市行列。2021年GDP突破 1.3萬億,人口總量突破千萬。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長沙城鎮化率全省最高,達82.60%。截至2021年底,長沙全市A股上市公司78家,占全省的60%,數量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五,中部省會城市第一。

目前長沙已聚集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貿試驗區、湖南湘江新區等戰略平臺,迎來國家戰略的多重疊加。無論是在多元化產業布局、招商引資,還是在人口吸引力方面,近些年長沙一直在積累強省會的基礎優勢。

省會強不強,首先看經濟首位度。按照省會城市GDP占全省GDP的比重來計算,超過30%被認為是強省會的標志。2021年長沙GDP占全省比重為28.8%。

對此,當地統計局分析指出:對標國家中心城市,長沙經濟首位度依然有較大提升空間。其中,第三產業、進出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指標,是長沙首位度的短板所在。

長沙地處長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京廣、滬昆、渝廈鐵路在此交會,對人才、資源、生產要素來說,長沙可謂區位優勢獨特,東西南北干線暢達。

然而,優越的地理位置也是一把雙刃劍。從利上看,樞紐地位能帶給長沙更多的投資、更多的城市活力;從弊上看,長沙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北邊有同樣正在迅速崛起的九省通衢大武漢,南邊有廣佛、深莞的超級城市組合。要在群雄逐鹿的競爭中趨利避弊,更需聚八方英才、各方要素,以強省會建設鍛長板、補短板,進一步夯實競爭優勢。

在新一輪的區域競爭中,各省份都在力爭上游高歌猛進,而‘強省會’戰略已被證明是一個對各省經濟社會發展推動作用非常有效的戰略。經濟學家王林分析。

產業強省會強

產業是一座城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做強省會首先要做強產業。

作為工程機械之都智造之城智能駕駛第一城互聯網產業第五城,長沙正大力統籌推進產業現代化與城市現代化,持續放大優勢產業、優勢功能等長板。

2017年,長沙率先確立了22條新興及優勢產業鏈,既包括工程機械、汽車、先進儲能材料等長沙的優勢產業鏈,也包括顯示功能器件、新一代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發展勢頭正盛的新興產業鏈,還包括檢驗檢測、大數據(含地理信息)等具有長沙特色的服務型制造產業鏈。

工程機械是長沙首個千億級產業,工程機械總產值約占中國的27%、全球的7.2%,產品覆蓋180個國家和地區,因此擁有了工程機械之都的美譽。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這些全球工程機械前50強企業,大部分生產基地都在長沙,讓長沙成為僅次于美國伊利諾伊州、日本東京的世界第三大工程機械產業集聚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發布,為中部地區發展指明方向——即要打造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發揮中部地區能源、制造業方面的優勢。

如何實現中部崛起高質量發展,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是關鍵著力點。

位于長沙的法恩萊特智能制造工廠內,一排排智能化生產設備正按照既定程序準確地進行著純化、攪拌、灌裝等工序。我們的電解液生產線自動化水平處于行業領先地位。 湖南法恩萊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邵俊華說,在這個年產能達10萬噸的廠房內僅需配備40名工人,而傳統產線則需要300余人。

2022年以來我們實現營收同比增長500%,預計今年可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我們致力于成為全球第二的電解液供應商。邵俊華說。

工程機械名片之外,近些年,長沙先進儲能材料產業也已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條,發展勢頭強勁。

據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到2024年底,長沙先進儲能材料產業集群規模以上企業將達到100家,先進儲能材料產業集群總產值將達到1200億元,逐步形成具有國內影響力、國際知名的先進儲能材料產業集聚區。

深耕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產業園區是主陣地。僅2022年,長沙布局的重大項目中,投資50億元以上的53個項目有43個在園區。

園區已成為長沙創新動力源。截至目前,長沙園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2531家,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61%。其中,長沙高新區在賽迪顧問發布的先進制造業百強園區榜單中位列全國第九,成為湖南唯一入圍此榜單前十名的國家級園區。

在2022年新年伊始,長沙市就出臺了《2022年十個重大城市片區建設工作方案》《大力實施強省會戰略推進產業發展千百十工程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對城市空間布局、城市功能提升、產業定位進行部署,明確圍繞長沙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建設一批十億級項目,培育一批百億級企業、一批千億級產業。

強省會的施工圖也正在一個個項目建設過程中徐徐展開。

營商環境中部第一

以產業新生態吸引眾多企業聚集,長沙優質的營商環境功不可沒。

市場經濟是候鳥經濟,哪里營商環境好,人才就往哪走、資金就往哪流、項目就在哪建。高效的營商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強省會更要在發展環境上強,成為宜居宜業的大磁場,吸引源源不斷的市場主體。

不用去找任何‘關系’,就能把事情辦成。不僅沒有人來企業找麻煩,而且有園區、政府部門送政策、送服務。寧鄉高新區的萬鑫精工(湖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清泉說,正是長沙良好的營商環境吸引我把企業從外地搬到寧鄉高新區。

湖南頂立科技有限公司是長沙的新材料產業知名企業,其董事長戴煜對于長沙優化營商環境的創新舉措同樣深有感觸。戴煜直言,長沙雖地處中部,但城市營商環境,尤其是創新氛圍,不亞于東部發達地區。

近年來,長沙從體制機制、政策供給上,持續改革創新,全力優化營商軟環境。

2020年,長沙研究借鑒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國內先進城市營商環境建設的典型經驗和有效做法,結合本地特色與實際,出臺《長沙市優化營商環境規定》,圍繞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全過程、全方位加強頂層設計、推進改革創新、提升服務效能,在公平普惠服務的基礎上積極營造特色化差異化服務生態。

五新隧裝的上市就是長沙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縮影。

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湖南五新隧道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11月15日成功在北交所掛牌上市。為了幫助我們上市,長沙經開區多次召開上市聯席會議,還提供了一系列政策獎勵。園區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化、專業化的精準上市服務。五新隧裝董事長楊貞柿說。

在長沙,像五新隧裝這樣極具上市潛力的優質企業不斷涌現。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長沙的‘金字招牌’,也讓長沙成為投資創業的熱土。長沙市發改委主任蔣紅波說。截至2021年底,長沙市場主體總量超過137萬戶。

2021年11月,全國工商聯發布2021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結果顯示,根據營商環境綜合得分,長沙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9位,居中部第一。

2022年2月,長沙發布《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市場主體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部署五大重點任務共20項措施,提出以市場主體的高質量發展助推現代化新長沙建設。

4月18日,長沙發布《關于進一步紓解市場主體困難穩定經濟運行的若干政策》,通過普惠性和針對性相結合、降成本和增活力優環境相結合的政策措施,精準回應企業所盼、市場所需,切實為長沙市場主體送來及時雨。

營商就是贏未來。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吳桂英認為,要在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中因勢而進,在把握強省會戰略機遇中聚勢而強,必須全面落實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的微觀政策取向,深入實施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縱深推進放管服改革,積極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引才聚才磁場效應

《意見》指出,到2026年,長沙常住人口突破1200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萬元。為落實目標,《意見》從六個方面給予了政策支持。其中,關于人才方面主要包括建立高端鄉情人才數據庫,搭建線上線下融合服務平臺,提供精準對接和全流程服務;開展知識產權歸屬和權益分配機制改革;放寬人才落戶限制,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在長沙就業人員可即時申報落戶,享受在長沙購房資格。推動高層次人才在長株潭三市自由落戶。

是否對人才、人口有吸引力,是評判區域中心城市引領核心功能強不強的標準之一。

早在2017年,長沙就出臺了人才新政22條,又先后啟動高端產業人才倍增行動計劃,出臺鄉村8條等配套實施辦法,實現人才政策迭代升級。

2021年3月出臺的《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人才集聚發展若干措施》(即自貿區45條)甚至被輿論稱為史上最強人才新政,自貿區45條落地以來,不到一年時間里已吸納3.6萬青年人才落戶長沙,湖南自貿區長沙片區累計認定高層次人才554人 。

吸引人來,還要能把人留下。對于一個城市來講,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和大量合適的就業機會以及創造較低的生活成本是實現‘安居樂業’的重要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說。

截至2022年3月,長沙累計投入近30億元,發放國內高校畢業生租房和生活補貼7.81萬人,兌現制造業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職稱晉級獎勵補貼1.07萬人,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2.94%。

政策、平臺、機制、投入磁極作用愈發彰顯,長沙已形成強大的引才聚才磁場效應。全市人才總量達到280萬,位列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全國十強、中部第一。

在長沙,除了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包容的城市氣度、獨具煙火氣的城市生活文化氛圍,安家成本低也是留下人才的重要優勢。

2020年,長沙人均可支配收入51477.60元,這個數據在中西部高于武漢、成都、鄭州等城市。多年始終堅持房住不炒,通過多重手段調控房價。在易居研究院發布的《2020年全國50城房價收入比報告》中,長沙的房價收入比僅為6.2,在50個城市中居于最末位。低房價意味著青年人才能有更多資金實現高質量消費和生活,提升居住在長沙的幸福感。

云涌長株潭

強省會戰略意味著長沙在湖南全省發展特別是長株潭一體化中發揮更大的引領帶動作用。

世界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表明,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之間關系會經歷一個先集聚、后輻射的過程,到一定階段后,集聚愈強則輻射愈遠。

早在20世紀50年代,湖南就有把長株潭三市合并的設想,1984年提出建設長株潭經濟區方案,1997年正式實施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戰略,迄今已有25年。

長沙、株洲、湘潭呈品字形沿江而建,三市天然具備一體化發展條件。經過多年努力,長株潭三市以占全省1/7的面積、1/4的人口,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研機構、70%以上的創新創業平臺、6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創造了全省70%以上的科技成果,實現了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成為湖南創新驅動的重要引擎。

因為發展時間長,長株潭都市圈內部已有較成熟的模式,如高速公路、城際軌道交通等基礎設施,一體化程度較高。

湖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慶偉指出,長株潭一體化是歷屆省委、省政府一以貫之推進的重大戰略,長株潭已成為湖南現代化建設的戰略支撐。

2021年,長株潭都市圈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十四五規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十四五實施方案》,多次點名長株潭都市圈建設。

長沙的強省會戰略,也是都市圈區域協同發展的體現。

2021年6月,湖南印發《長株潭一體化發展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中心區、都市圈、城市群三個發展層級,要求強化長株潭中心區帶動能力。到2025年,該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2.5萬億元以上,將協同打造工程機械、智能制造、軌道交通、航天航空等10條產業鏈。

實現這個目標,要整個長株潭都市圈集體發力。

童中賢認為,強省會的題中之義,是力求深度協同、優勢互補,實現大樹底下好乘涼。

一方面,做強長沙大樞紐、大市場、大平臺,都市圈是支撐,長沙的確要吸收周邊市縣的能量。另一方面,中心極核做大了,承載力強了,高校畢業生等人才就不會孔雀東南飛;省會優勢產業重點突破,可以帶來產業鏈配套,釋放新動力,形成都市圈整體競爭力。

長沙市委黨校教授李躍認為:實施‘強省會’戰略不是簡單地做大做強省會,而是要著眼于調整全省經濟空間布局,實現要素資源在區域間更有效率、更高質量的優化配置。

2021年,部分工程機械企業提出建立檢驗檢測中心,長沙推薦了汨羅、九華、湘陰等地供企業選擇;湘江新區舍棄一般性制造業,主打先進制造特色產業。

長沙市委副書記、市長鄭建新說,長沙,既要做成模范,又要學會共享,多替市州兄弟城市著想,讓全省人民一起共享‘強省會’戰略的成果。

湖南師范大學教授劉茂松認為,都市圈同城化過程中,行政壁壘、碎片化市場是主要瓶頸,亟需健全跨區域開放合作機制,如飛地園區財稅分成機制、生態補償機制、設置一體化平衡基金等,給全國都市圈發展探索新路徑。

國家戰略機遇、發展平臺機遇、政策紅利機遇正加速向長沙涌來,而長株潭都市圈的高效協同與組團發展,也讓長沙實踐強省會戰略的底氣更足、格局更大。(記者張靜)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