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總咬腮幫子怎么回事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飯吃得正香,牙齒一不小心就咬到腮幫子,還會連著咬好幾下,有時甚至會咬出血或血泡。

偶爾咬到腮很正常,但長期反復咬就應該重視,可能是某些疾病在報警。

《生命時報》采訪專家列出咬腮背后藏著的疾病,并告訴你如何減少咬腮。

受訪專家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腦病一科副主任醫師 盛 望

航空總醫院口腔外科主任 趙 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地壇醫院口腔科副主任醫師 付 茜

吃飯咬腮和多種病相關

吃飯時總咬腮幫子,除了可能因為咀嚼速度太快或吃飯不專心,如邊聊邊吃外,還和疾病相關。

1牙齒缺失

牙齒脫落后長期不鑲牙,口腔黏膜失去牙齒的支撐,會向內凹陷,鑲上假牙后,適應過程中就會出現咬腮幫子的情況。

2口腔修復體不合適

戴用了不良修復體或假牙的覆蓋過小,會出現咬合紊亂,也易出現咬腮幫現象,不及時糾正咬合紊亂,會導致顳下頜關節出現問題,咬腮幫現象可能會加重。

3牙齒形態/咬合不好

正常情況下,上頜牙齒應當蓋在下頜牙齒外側,但如果個別牙齒反頜(牙齒咬合不齊,如地包天、兜齒)或者對刃,就可能會有銳利的牙尖咬腮幫子的動作。

4偏側咀嚼或磨牙

偏側咀嚼不光可能導致大小臉,也容易產生咬腮幫子的情況。晚上睡覺磨牙緊咬牙時由于頰肌收縮,牙尖銳利邊緣也會切割頰黏膜引起疼痛。

5偏食

有一些人偏食,不愛吃蔬菜和水果,導致身體缺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讓口腔黏膜產生癢感,就會用牙齒去摩擦和咬蹭。

6中風前兆

臨床發現,小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前期癥狀中就有愛咬舌咬腮等輕微癥狀。

該病會讓患者大腦局部微血管發生梗死,導致腦組織缺血壞死,損傷支配舌肌或咀嚼肌運動的神經,令口腔和舌頭不能靈活運動,在咬合和咀嚼過程中出現功能障礙。

除了有經常咬舌頭或兩腮等典型癥狀外,還有些輕微癥狀往往會被人們忽視,比如頭暈、情緒波動、一側肢體麻木、哈欠連天、流口水等。

7腦血管預警

很多腦梗塞患者發病初期并無明顯半身不遂癥狀,只是出現一側口角流涎、咬舌咬腮等一些不易被察覺的輕微癥狀。

一旦出現這些細微的異常,沒有得到重視,將會失去最佳治療時機,導致病情加重,繼而出現一側肢體活動不利、語言不暢、口眼歪斜等典型癥狀。

8精神因素

緊張、焦慮等情緒需要找到緩解方式,很容易產生習慣性咬手指、咬硬物、咬腮幫等動作。

長期咬腮幫子會怎么樣?

偶爾咬腮并不需要擔心,傷口會慢慢愈合,吃飯時候注意即可。

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口腔黏膜科主任醫師劉宏偉表示,長期咬腮幫子造成的白斑或潰瘍還是有癌變可能的。

有些嚴重的口腔黏膜疾病發病時和口腔潰瘍類似,臨床發現,真的有老年人因為放任嘴里的牙殘根不管、不合適的假牙將就著使,結果蹭來蹭去,腮幫子三天兩頭被磨出潰瘍來,最后潰瘍處癌變了。

提醒:如果口腔里有長時間不能痊愈的白色、平滑式鱗狀斑塊或紅色斑塊、潰瘍、菜花樣組織,建議去醫院檢查。

怎樣避免頻繁咬腮?

長期咬腮容易造成潰瘍,創傷性潰瘍臨床中比較常見,往往發生于鄰近或接觸機械性刺激因子的部位。

拔除智齒

檢查口腔是否有向外斜生長的智齒,這種對著頰黏膜生長的智齒最易咬腮幫子,建議拔掉。

修復假牙

可以到醫院修復科檢查和治療,尤其是后牙區鑲牙的情況,應找大夫檢查覆蓋的大小、牙尖的銳利程度。

改變咀嚼習慣

有偏側咀嚼習慣的人要有意識調整,兩邊輪換咀嚼。

藥物治療

已經形成了潰瘍,可以用一些促進潰瘍愈合、消炎止疼的軟膏凝膠或者含漱液。

建議像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隨時提高警惕。在輕微的異常中捕捉疾病的信號,及時到醫院就醫,防患于未然。▲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