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門引分為內城九門,外城七門,皇城四門,皇城其他三門,宮城四門,現代城門等。北京舊城有內九外七皇城四之說,指得是內城九門、外城七門以及皇城四門。
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城七門: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龍脈口四門:中華門、端 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宮城四門:午 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近代城門: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水關門
北京城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墻、城門、甕城、角樓、敵臺、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御體系。
北京內城又稱京城、大城。東段和西段的大部分修筑于元朝,北段和南段修筑于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城墻為夯土筑成,內側和外側均包城磚。通高12至15米。內城城墻的北段和南段厚度大于東西段厚度,平均底厚19至20米,頂厚16米,上有女墻。內城有城門九座,角樓四座,水門三處,敵臺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個。城外有寬30-60米的護城河。
內城城墻總長度約24公里,所圍合的區域基本成東西較寬的方形,惟西北缺一角,被附會為女媧補天天缺西北、地陷東南之意。但據遙感觀測,此處原有城墻痕跡,使內城城墻呈完整的方形。但是,這里的地形為沼澤和濕地,不利于地基穩固,因此推測原城墻修筑后不久即被廢棄,并修筑斜角的新城墻,將此處割出城外。
1950年代后,北京城墻的存廢問題引起了爭論。建筑學家梁思成提出保留城墻,并將其改造為環城公園。為修建北京地鐵,內城城門和城墻先后于1965年至1969年拆除。內城護城河的東西南三面也加蓋改為暗溝,成為城市下水道系統的一部分。
正陽門
位于北京內城南垣正中。明永樂十七年修筑,原沿用元大都城南面正中城門之名——麗正門,正統時改為現名。正陽門南設有箭樓,俗稱前門。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箭樓兩度失火被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箭樓被焚毀。1901年開始修繕箭樓,1906年竣工。1915年為改善內、外城交通,政府委托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墻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后,正陽門甕城月墻及東西閘門被拆除。
1965年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得以保留。
崇文門
現已無存
位于內城南垣東邊,俗稱哈德門。永樂十七年修建。正統朝之前名為文明門,沿用元大都城文明門之名。正統朝后取《左傳》崇文德也之典改名崇文門。并在正統朝期間增建甕城、閘摟、箭樓。 崇文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9.1米),進深三間(24.3米),城樓為兩層,連同城臺通高35.2米。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箭樓與正陽門箭樓形狀相似,但尺寸略小。甕城寬78米,深86米,西面辟閘樓、券門。崇文門關帝廟在甕城內東北角,南向。1900年,崇文門箭樓在義和團之亂中被英軍開炮擊毀,1920年拆除。1950年拆除崇文門甕城。1966年拆除崇文門城樓。
崇文門是景門,有光明、昌盛之門的含義,其標志是鎮海的崇文鐵龜。由于靠近通惠河,崇文門也是北京各城門中最繁忙的城門,在明朝、清朝和民國初期均設有稅關,所有進城貨物、乃至入京大臣的隨身行李,都要在崇文門納稅。
崇文區,曾是北京市四個中心城區之一,坐落在天安門廣場東南側。東部與朝陽區搭界,南部與豐臺區相交,西部與宣武區毗鄰,北部與東城區接壤。平均海拔35米,面積16.46平方公里,轄前門、崇文門外、東花市、天壇、體育館路、龍潭、永定門外7個街道辦事處,237個居委會,人口43萬,是北京市最小的一個市轄區。2010年7月1日19時38分,崇文區正式撤銷,與東城區合并;自此,崇文區便成為歷史。
宣武門
現已無存
位于內城南垣西邊。永樂十七年擴建北京南城墻時修建。正統朝之前沿用元大都城順承門之名,民間諧音俗稱為順治門。正統朝時重建城樓,增建甕城、閘摟、箭樓,并取張衡《東京賦》 武節是宣改稱宣武門。 宣武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23米),城樓為兩層,連同城臺通高33米。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箭樓與正陽門箭樓形狀相似,但尺寸略小。甕城寬75米,深83米,東面辟閘樓、券門。宣武門關帝廟在甕城內西北角,南向。1927年拆毀宣武門箭樓,1930年拆除宣武門甕及箭樓城臺,1965年拆除宣武門城樓。
宣武門俗稱死門,多走囚車。其原因是當時北京的墓地多在今陶然亭一帶,所以送葬的人多出宣武門,清代的刑場在菜市口,押送死囚的車也出宣武門。宣武門的標志是報時的宣武午炮。
東直門
現已無存
位于內城東垣北邊。原址為元大都崇仁門。永樂十七年取東方盛德屬木、為春和直東方也,春也之意,改為現名[16]。 東直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1.5米),進深三間(15.3米),城樓為兩層,連同城臺通高34米。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箭樓與正陽門箭樓形狀相似,但尺寸略小。甕城為元朝末年所修,因為當時崇仁門為東垣正中城門,因此甕城幾乎為正方形,南北寬68米,東西深62米,南面辟閘樓、券門。東直門關帝廟在甕城東北角,南向。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拆毀東直門甕城和閘樓,1930年拆除東直門箭樓。1958年拆除箭樓城臺。1965年拆除東直門城樓。
東直門的鎮門之寶為門外之鐵塔,鐵塔內供奉有一座石雕的藥王爺像。東直門多走運木料的車。
朝陽門
現已無存
位于內城東垣正中。原址為元大都齊化門。民間俗稱亦為齊化門。 朝陽門城樓、箭樓形制與崇文門相似,城樓寬31.35米,深19.2米,城樓連同城臺通高32米。甕城寬68米,深62米,北側辟閘樓、券門,朝陽門關帝廟位于甕城東北角,南向。1900年朝陽門箭樓被日軍火炮擊毀,1903年重建。1915年修建環城鐵路時拆除甕城。1953年拆除城樓及其城臺。1958年拆除箭樓。
朝陽門是北京的糧門,多走糧車。原因是該門離京杭大運河通惠河段很近,南方通過京杭大運河運來的漕糧都由此門入城,存放在朝陽門內的幾座大倉庫內。也正因如此,朝陽門的標志是甕城門洞上所刻的一枝谷穗。朝陽門也有杜門的別稱,有休息的意思。
西直門
現已無存
位于內城西垣北邊。原址為元大都和義門。永樂十七年取西方屬義之理改為現名。 西直門城樓、箭樓形制與東直門相似,城樓寬32米,深15.6米,城樓連同城臺通高32.75米。甕城寬68米,深62米,南側辟閘樓、券門,西直門關帝廟位于甕城東北角,南向,1930年代被拆除。西直門是北京最后一座保存完整的城門,但1969年修建北京地鐵時仍將甕城、箭樓、城樓全部拆除。
其間曾在箭樓城臺中發現元代修建的和義門甕城門洞,但亦被拆除。由于北京城內水質不佳,皇宮用水皆取自玉泉山,每天清晨,水車從西直門入城。因此西直門多走水車,其標志也就是甕城的一塊刻著水紋的石頭。
和義門甕城修建于元順帝至正十九年,明初又繼續使用了60多年,直至正統年間統一重修城門時才被包砌入箭樓城臺中。
阜成門
現已無存
位于內城西垣正中。原址為元大都平則門。民間俗稱亦為平則門。明洪武14年重修,正統元年重建。取《尚書》六卿分職各率其屬,以成九牧,阜成兆民之典,改稱阜成門。 阜成門城樓、箭樓形制與朝陽門相似,城樓寬31.2米,深16米,城樓連同城臺通高30米。甕城寬74米,深65米,北側辟閘樓、券門。阜成門關帝廟位于甕城東北角,南向。1935年拆除箭樓與閘樓。1953年拆除甕城和箭樓城臺。1965年拆除城樓。由于此門離西山最近,而西山門頭溝出產的煤又是北京城里必不可少的燃料,故煤車都從此門進城。也因此,阜成門之標志乃為是甕城墻壁上刻著的一朵梅花。由于標志梅煤同音,老北京間有阜成梅花報春暖的說法。阜成門也叫驚門,有公正之意。
德勝門
現存箭樓
位于內城北垣西側。明初將元大都健德門改稱德勝門,寓意明軍以德取勝。洪武四年改筑北京城垣時向南移建。城樓寬31.5米,深16.8米,城樓連同城臺通高36米。甕城寬70米,深118米,在內城各城門中僅次于正陽門。甕城西側辟閘樓、券門。德勝門真武廟位于甕城北邊正中,南向。1915年拆除甕城。1921年拆除城樓。1955年拆除城臺。因該門甕城南北進深很長,箭樓位置比安定門箭樓偏北50余米,未阻擋地鐵施工,因此未被拆除。1979年擬拆除箭樓,后得以保留。
明清軍隊凱旋時從此門入城,仁義之師要從此門出入,因此此門多出入兵車,德勝門也叫修門,有品德高尚之意。
能保留下來實屬不易
安定門
現已無存
位于內城北垣東側。明初將元大都安貞門南移修建,并改稱安定門,取天下安定之意。城樓寬31米,深16.05米,城樓連同城臺通高36米。甕城寬68米,深62米。甕城西側辟閘樓、券門。1915年拆除甕城。1969年拆除箭樓、城樓。北京內城其他七座城門的甕城內都建有關帝廟,惟獨安定門和德勝門甕城內修建的是真武大帝廟。軍隊出發亦從此門出城。
安定門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所以皇帝要從此門出去到地壇祈禱豐年。安定門外的糞場比較多,因此糞車多從安定門出入。
拆除安定門前,曾對城樓建筑作應力測試,用鋼絲捆縛城樓大木支柱,然后用絞車拖拉,樓體傾角至15度仍未倒塌。
北京內城有四座角樓,其形制基本相同,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建筑,平面呈曲尺形。角樓高度為17米,連同城臺通高為29米左右。朝外的兩面分別寬35米左右,各設四層箭孔,每層14個。側面亦設有四層箭孔,每層四個。角樓背面設方形的大孔,安裝木柵窗,供通風和采光用。角樓內為中空建筑,僅沿箭孔設四層樓板。北京內城四座角樓中,僅東南角樓因臨近鐵路、擔心拆除工作影響鐵路通行而幸存。其它三座角樓中,東北角樓在1920年拆除,城臺于1953年被拆除。西北角樓1900年被俄軍火炮擊毀,城臺于1969年拆除。西南角樓因無力維修而在1930年代拆除,城臺于1969年拆除。
北京城東南角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城內東城區北京火車站東南。建于明正統四年(1439),明清兩代多次修繕,是明代北京城唯一保存至今的角樓。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城垣角樓。
建國后城墻逐段拆除,東南城角一帶亦因1958年新建北京火車站受到影響,只保留了角樓城臺和迤西近百米的一段城墻,當時由文物管理部門作了一些簡單的保護措施,殘留的角樓和城墻并未遭到破壞。只是在文 化 大 革 命期間,遭到人為的破壞,再加年久失修,圮敗日趨嚴重。1981年由政府拔款修繕,1983年修竣。根據不改變原狀的修繕原則,恢復了民國年間修繕后的舊貌。并設立了保管所,籌備展覽,對社會開放游覽。1958年文物管理部門對角樓以及城墻采取了一些簡單的保護措施。1981年國家撥款對角樓進行了全面修繕,1983年竣工,并設立了保管所。
信息來源:百度地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