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頻道報道,前幾天看到有位銷售澳洲淡水小龍蝦苗種的朋友說養殖小龍蝦是低端產業,當時我是很生氣的。他之所以這樣說無非是小龍蝦與澳洲淡水小龍蝦相比要小一些,市場售價低一些。為了給小龍蝦討回公道,當時我費了很多的口舌。后來當我來到位于宿松縣的華陽河農場的一個小龍蝦養殖基地的時候,忽然發現那之前的所有口舌其實都是白費的,其實我只要把這里的小龍蝦發出來,那所有的詆毀就統統的站不住腳了。
看著這碩大的小龍蝦,我能想到的問題是,它是如何養殖出來的?什么樣的環境可以造就它?小龍蝦最終究竟能夠養到多大?
這只長26厘米、重124克的小龍蝦產自位于宿松縣的華陽河農場,養殖場的主人叫蔣武。只有當我們乘坐船只在養殖場里繞行的時候才親身感受到它的遼闊,它完全打破了我大腦中所有的關于小龍蝦養殖場的印象,原來小龍蝦養殖也可以這樣的奔放、如此的江湖。
在返鄉養殖小龍蝦之前,蔣武一直在深圳從事監控系統工程已達十余年,以至于他感慨道雖然回來養蝦已經有3年的時間了,但是一直到今年才慢慢的把角色轉換過來,養殖場的所有監控設施都是他自己采購器材自行安裝調試的,專業的監控器材讓他隨時可以通過精細的畫面觀測到養殖場乃至水面的風吹草動,而現在,他對于小龍蝦養殖過程中的各種專業性問題也是如數家珍,在短短時間內做到如此專業,讓我自嘆弗如。
在我們龍蝦中國行的過程中,還從來沒有見到過一個養殖場里面會有如此多的船只,更是沒有見過會有如此大的船只,據蔣武介紹,最大的一條船可以一次裝載2000斤小龍蝦,開船繞行養殖場一周就要燃燒50元的汽油,步行一周則需要近2個小時的時間。
如此的水面當然并不是真正養殖小龍蝦時的情形。原來,我們來到之前的一段時間里,我國很多地方遭受到了暴雨的侵擾,這里也是如此,原本農場所處的地方只是一個沼澤,后來隨著眾多的下鄉知青來到這里圍湖造田,日積月累最終形成今天的常住居民2萬余人的華陽河農場,農場總面積達11萬余畝。一直以來,農場以傳統的棉花、水稻等作物作為主要的經濟來源,但也一直遭受洪澇遭害的困擾,經濟上難以有大的突破,所以農場的家庭大都是一人在家農作,一人外出打工以維持家庭的開支。
2014年底,感受到小龍蝦市場的日趨火爆,深感家鄉故地是空守寶山卻不懂得如何開發利用,一直在深圳從事監控系統工程安裝的蔣武斷然放棄打拼十多年的市場,找到在江蘇從事河蟹養殖多年的董先生,一起選擇了這片2300多畝的荒地開始從事小龍蝦養殖,當年投下苗種,不料2016年遭遇了嚴重的洪澇災害損失慘重,然而這一切并沒有改變他改造這片土地的決心,組織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對周圍堤壩進行了改造,建設了大型的排水系統,同時積極籌措資金,在2017年4月15日后再次陸續投放價值180萬的苗種,相對來說苗種的投放時間已經算是比較晚了,這也是由于三月份的時候苗種價格太高,達到三十多元/斤,他投放的時候已經跌到17元/斤左右,由此也導致他的成品蝦上市較晚,不過當年也產生了極好的經濟效益。7月份進入汛期以來,雖然再次遭受嚴重的洪澇災害,但是由于已經做足了充分的保障措施,加上前期成品蝦收獲及時,并沒有造成嚴重的損失,目前只是因為蝦塘的水無法及時排出,導致水位居高不下,捕不到蝦,每天的出蝦量從高峰期的每天8000余斤銳減到現在的2天起1次網出蝦500余斤。
蔣武告訴我們,雖然今年到目前為方還沒有收回前期投資,但是由于董老師具有豐富的河蟹養殖經驗,在蝦塘里套養了一些河蟹,再過2個多月即可以上市,應該可以彌補一部分損失,同時也對這個地塊具有了豐富的養殖小龍蝦經驗,到明年應該就可以獲得豐收了,明年一方面可以大量供應自己生產的苗種,另一方面成品蝦的供應應該也會非常不錯,今年產出的蝦品質非常好,底板干凈,肉質豐滿,已經獲得了很多客戶的認同,預計明年的整體收益會達到上千萬。同時,由于自己在這里養殖的成功,明年農場會繼續有更多的田會被開發出來用于小龍蝦的養殖,到時候有了充足的貨源,更容易取得規模效應,這樣后期也就有利于自己來建立品牌了。
乘坐這條船繞養殖場一圈需50元的汽油,給我們開船的是基地的技術擔當董總(后排站立者)
蔣武告訴我們,自開捕小龍蝦以來,他發現自己塘口的蝦規格都是比較大,雖說達到124克的還比較少見,但是成蝦也普遍在8錢以上的居多,而且肉質非常飽滿有彈性,經過分析,他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是由于這里的水質條件非常好,龍感湖水直通長江,而自己的蝦塘與龍官湖毗鄰而居,水質清徹可見底而且常年流水不息,溶氧量高,小龍蝦活力強 進食好,這樣就有了良好的生長基礎,另一方面,董老師在江蘇具有幾十年的河蟹養殖經驗,雖說以前是在蟹塘里套養小龍蝦,但原理與現在養殖小龍蝦并套養一定的大閘蟹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根據小龍蝦覓食的特性和本地的實際情況,董老師選擇一天兩次投喂的方法,早上三點鐘的時侯投喂一次黃豆,下午四點的時候投喂專門的小龍蝦飼料,有效補充了小龍蝦在活水里消耗的能量,在這樣的條件生長出來的小龍蝦自然是體格碩大、肉嫩鮮甜。
地籠里現在是蟹多蝦少,套養的河蟹應該也會獲得豐收這讓蔣武很是欣慰
雖說現在水位上漲了許多,已經捕不到蝦子,只是蔣武能夠充分根據地形地貎和氣候因素及時的調整養殖的方式方法讓我感慨不已,水產養殖本是靠天吃飯,突如其來的氣候變化總是會給許多養殖戶帶來巨大的經濟的損失,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困于各種養殖模式的條條框框之中,機械的生搬硬套反而束縛住了自己的手腳鎖住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我們在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能夠結合當地實際,是否就能夠開辟出來一條更加適合自己的模式出來呢?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這個世界上并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這條塘埂的左邊是5萬多畝的龍感湖,右邊是蔣武的養殖場,右為中國水產養殖網蔡俊,中間是養殖場經營者蔣武、左為小龍蝦交流群組織者沈先亮
一個產業的興起與衰退自然有其內在的規律,眾多高層決策者與基層實踐者不斷調整的過程,看起來低端的養殖里面蘊含的還有民生大計,正如眼前這片原本的不毛之地,經過蔣武不斷的投入改造之后,逐步變成一片年產值可達上千萬的風水寶地,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小龍蝦養殖都不會是一個低端的產業啊。